蓝田日暖玉生烟

陋室自扫,敝帚自珍。

两个人的河西走廊——Day2:武威(Part2天梯山石窟)

       我们在经过乌鞘岭后一路狂奔,在一个高速口下来,经过一个小村庄。村庄内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土坯房,用黄土夯起来的房子,个别家境比较好的会用瓷砖贴一下大门附近的外墙。

null

       一望无际的农田。

null

       拐过这个村庄,视野顿时开阔起来。

null

       沿着山路开了一段,就看到一片风景优美的开阔谷地,不少人在此停车拍照。我们后来才知道,这就是黄羊河水库,而在水库那一头的山里,就是天梯山石窟。

null

       谷地被黄羊河滋润得郁郁葱葱,一片欣欣向荣。

null

       远处环绕谷地的这一片就是天梯山。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

null

       再行驶一段就是天梯山石窟景区。我们进入景区,沿着黄羊河水库漫步。

null

       在这里能很清楚地看见水库那一端的石窟。

null

       终于要进入石窟了,好激动= ̄ω ̄=

null

       一侧的简介。天梯山石窟,也叫大佛寺,乾隆时期《武威县志》记载:“大佛寺,城东南一百里,有石佛像,高九丈,贯楼九层,又名广善寺。”这在《法苑珠林》等佛教经籍中都有记载。

null

       我们进入小门,穿过一条非常长的通道,两侧有十八罗汉像,这些都是近几年修的。通道内空间不大,而每尊罗汉像前都有上香,这样就导致通道内烟雾缭绕,比较呛人。

       从通道出来后,绕过一个山体拐弯处,先看见了大佛的右手。

null

       我们按捺着激动的心情,慢慢边走边屏息凝神。从我们站着的高台往下望,可见下面的香炉供桌。

null

       等我们慢慢走到这个环形高台的正中,已经抑制不住惊呼了起来。这种宏伟,这种壮丽,这种动人心魄,也只有亲临才能感受到。

null

       这个高台实在太高了(可想见大佛有多高大),我站着头非常晕,只能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拍照,就这样眼睛都一刻不肯离开大佛身上,贪婪地汲取着每一刻的美丽。

       这是我好不容易用竖拉效果拍出来的大佛全身像(^-^)V

null

       大佛左侧与右侧弟子、菩萨、天王像

null
 null

       大佛左手拇指上正好停着一只喜鹊,被我的镜头捕捉了下来( ^_^ )

null

       站在高台上眺望黄羊河水库和远处的“天梯积雪”,壮丽开阔。

null

       我们沿环形高台观赏了一遍,就从一侧的阶梯拾级而下,仰望大佛。

       这不是手抖,而是那天天气很好产生的光晕效果,让大佛变得更加朦胧美丽,仿佛显灵一般。

null

       我们跪拜了大佛,然后又恋恋不舍地驻足观赏了许久,才原路返回。

       然后我们去景区门口附近的陈列馆了解天梯山石窟的历史。

null

       展板的背景照片是1958年修建黄羊河水库前拍摄的,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1958年,因修建黄羊河水库,天梯山石窟除大佛窟外的其他文物被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可参见本游记兰州甘肃省博篇)为什么不搬大佛?因为实在太大了没法搬╮(╯_╰)╭在水库修建以后,大佛从膝盖以下都被泡在水中,现在我们看到的腿部以下都是后来修复的,现在大佛的脚部还盖着塑料布保护。(参见上面的大佛照片)修水库会破坏石窟,可在建国初期当时的环境下,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还好现在逐渐知道保护历史文物了,在两者之间取得了一定的平衡。(想起了马伯庸在重走诸葛北伐路游记里记载的定军山武侯祠附近就有工厂浓烟污染之事,令其十分愤怒,可当地人解释说此地也要吃饭发展,这也真是无奈。)

       而大佛的头在文革时被红卫兵给毁坏了,现在的头像也是后来修复的。在我们看了唐代真正的大佛头像后,只能慨叹现在不论如何修复,都已经无法恢复原来的水平和风采了。

null

       如果大家看过纪录片《河西走廊》第五集《造像》,就会对天梯山石窟印象深刻。我记得那集就说了天梯山石窟的两个典故:一个是天梯山石窟是最早由北凉王沮渠蒙逊令西域高僧昙无谶及其弟子昙曜开凿的,其中那尊北凉大佛(现已不存)是为纪念沮渠蒙逊刚刚逝去的母亲车氏,按照其母亲的面容塑造的。另一个是在沮渠蒙逊的太子死于对外战争后,沮渠蒙逊迁怒于之前对其进行占卜的昙无谶,下令进行灭佛。而昙无谶在大雨中的北凉大佛前跪坐一夜,发现了奇异的景象,遂立即请沮渠蒙逊过来,沮渠蒙逊惊讶地发现,在自己为其母建造的这尊佛像脸颊上有两道深深的泪痕(雨水形成),形似忏悔,于是下令停止灭佛。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最早见于史册记载的第一个由一国之君直接开创的石窟,从此开创了佛像建造史上的“凉州模式”。而昙曜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之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北魏灭北凉)和佛教中心的东移,东下当时的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完成了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昙曜五窟”的建造,名垂青史。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又带动了龙门石窟的开凿。此外,北魏灭北凉之后,凉州的僧人纷纷外流,除迁平城外,一部分向西迁往敦煌等地,由此也促进了敦煌佛教的兴盛,使敦煌成为继凉州之后的河西佛教中心,并推动了河西石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高峰──敦煌石窟文化的迅速发展。而在北魏灭亡之后,其皇族西迁建立西魏,开凿了麦积山石窟。从以上的简单叙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石窟影响过程应当是: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因此,天梯山石窟称为石窟之鼻祖是当之无愧。

       我们在陈列馆里观赏了石窟历朝历代继续开凿的精美佛像和壁画的照片,即将离开之时,我被大佛右侧的弟子像照片深深吸引了。

null

       现场观看的时候,由于被大佛右手所结的无畏印给挡住了,没有注意到该弟子。照片中他的表情优雅安详,令人见之忘俗。我想,迦叶拈花微笑,就是这样吧。

TBC

评论
热度(1)
©蓝田日暖玉生烟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