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日暖玉生烟

陋室自扫,敝帚自珍。

两个人的河西走廊——Day2:武威(Part4武威文庙&西夏博物馆)

       告别了白塔寺,我们抓紧时间向武威市区一路紧赶,终于在傍晚时分赶到了市区。武威古称凉州,据武威籍清代著名史学家张澍的《凉州府志备考》载:“前126(汉武帝元朔三年),改雍州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凉州从此得名。武威是汉武帝当初所设的河西四郡之一,历史上曾一度是河西地区的首府。东晋十六国时,河西进入了“五凉割据”时期,武威郡辖9县,其中姑臧县曾是“五凉”中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的都城。西夏时期,武威曾是西夏的陪都。“大夏开基,凉(武威)为辅郡。”

       这是我们进入武威市区后看到的现代修建的城门,上有“凉州”二字。

null

       天色已晚,我们赶紧赶往武威文庙,希望能在关门之前赶到,抓紧时间游览一番。否则就得放在明天的日程里,可明天还有明天的安排。

       我们到达文庙之后,西夏博物馆就在文庙停车场的旁边,而这也在我们的清单上。我们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两处都游览掉,先后询问了各自的关门时间,西夏博物馆的会早一些,于是我们调整了一下,先参观了西夏博物馆。

null

       武威西夏博物馆位于武威文庙门前,座东向西,为"回"字型仿古框架结构建筑,其实是基于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而修建起来的一家博物馆。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树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时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才得以保存。清嘉庆九年(1804年),由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发现。民国时,西夏碑由大云寺移置武威文庙。近年又移置于新建的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内。

       于是在西夏博物馆的门口还树立着1961年国务院公布西夏碑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null

       西夏博物馆虽不大,但文物丰富,真实生动了反映了西夏统治时期,武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null

       位于博物馆正中的就是西夏碑,正面是西夏文,背面是汉文,两侧展板上有汉文和西夏文的全文对照,该碑因而被称为西夏文的“活字典”。碑文记前凉张天锡始建护国寺塔数有灵验,至西夏天祐民安四年(1093)修复因地震而倾斜的塔身之功德。文末列修塔之功德人员姓名,尾题“天祐民安五年岁次甲戌正月甲戌朔十五日戊子建”,张政思书并篆额。

       西夏碑的发现有一个相当传奇的故事,它的发现使蒙古灭西夏后,一度湮灭的西夏文化再度被世人认识。晚清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张澍出生于凉州府武威县(今甘肃武威),由于他性格刚直,在官场上处处受人排挤,于是便将主要精力投注到研究学问上。1804年,张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养病。一天,他和一位朋友到清应寺游玩,走到寺院深处时张澍突然看到眼前有一个四面被人用砖泥砌封得严严实实的亭子。寺里的和尚告诉他,这是一个被诅咒的亭子,封在这里已有几百年了。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凡是打开封砖的人,都会遭到可怕的天灾报应。所以几百年来,没人敢靠近这亭子一步,而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现在已没人知道了。张澍天生胆大,对民间所谓的报应一说向来不以为然,他向和尚提出要找人来打开砌封看个究竟,还对天发誓说,开封后如有灾祸,全由他一人承担,绝不连累别人。在张澍的一再恳求下,和尚总算答应了。随着封砖被一点点凿开,一块高大的黑色石碑显露出来。碑身呈半圆形,四周刻忍冬花纹,碑文的正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工整的楷体字。当张澍靠近石碑,看清楚上面的文字后,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些乍看上去好像全都认识的文字,仔细看却没有一个认得。张澍立刻叫人把亭子四周的封砖全部拆除,虽然这块被诅咒了几个世纪的石碑全部显现出来后,传说中的天灾报应并没有应验,但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却给这位学者带来了更大的震撼。石碑的另一面刻着汉字,碑文内容大致是修建护国寺感应塔及寺庙的情况,与同类石碑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再往下看,一行小字立即引起了张澍的极大兴趣,建碑的年款一行赫然写着:“天佑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张澍知道“天佑民安”是西夏年号,他由此断定,碑上那些奇怪的文字竟是已“死亡”了几百年之久的西夏文字。这块石碑就是现在被称作“天下绝碑”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即“西夏碑”),它的发现不仅拉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而且还让一个“被遗忘的王朝”———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夏,由此拂去历史的尘埃,渐渐在世人的面前清晰起来。

null

       其他一些文物也很有意思。这个是西夏时期的火炮,为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铜火炮,国家一级文物。

null

       用西夏文书写的《孙子兵法》

null

       这款西夏时期的黑陶线条优美,富有光泽。

null

       这个让我十分吃惊,我认为作为游牧民族的西夏女子应该是不裹脚的,难道是小女孩的鞋子?

null

       参观完西夏博物馆后,我们便去武威文庙。传闻文庙最早建于前凉或西夏时期,碑载复建于公元1437年-1439年(明正统二至四年)。据《凉州卫儒学记》载:“凉州,河西胜地,初当有学,然废已久矣。”文庙整个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明清之际被誊为“陇右学宫之冠”,是凉州文人墨客祭祀孔子的圣地,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看过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四集《根脉》的人应当对此不会陌生。

       现在武威文庙同时还是武威市博物馆。

null

       文庙山门上白底黑字的“斯文主宰”匾额

null

       进去后,一边是国槐,另一边是侧柏,树木参天,根深叶茂。

null
 null

       穿过山门和过殿后,是戏楼,两侧的对联匾很有意思。

null
 null
 null

       过了戏楼,西廊内存放有一些文物,主要是石雕像以及墓志铭。我们居然在这里看到了天梯山石窟的一尊雕像,实在意外。

null

       墓志铭大多是唐代的,里面有唐代弘化公主以及吐谷浑王族慕容氏的墓志。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是唐宗室女。贞观十四年(640年),嫁吐谷浑王诺曷钵。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被吐蕃击败,她与诺曷钵奔凉州(今甘肃武威),归附于唐。武则天时赐姓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她死后葬于武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是唐将公主嫁于外蕃的开端,它不仅使唐与吐谷浑的关系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进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贞观十五年,即弘化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从而更加密切了唐与吐蕃的关系。

null

       再过去是桂籍殿,为文昌宫,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别看它看起来不起眼,但廊顶上的匾额多得让我们惊呆了,基本上只要有能挂匾的地方都给挂上了,四面八方都是= =多是当地士绅、读书人或者外地来参观瞻仰的士子所写。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在桂籍殿内我们看到了西夏碑的拓印。

null

       桂籍殿西边是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殿内迎门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旁立着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牌位。

null

       大成殿上“万世师表”匾额

null

       大成殿南边一进院内有尊孔子雕像,是香港一位人士捐赠的。

null

       再往南是棂星门,而棂星门的南边就是传说中的状元桥,据说在上面走一走会金榜题名哟!

null
 null

       站在状元桥上,能一直望见孔子雕像。

null

       状元桥的另一边却是堵坚实的红墙。据说文庙原设有正门,面南而开,但最南端被一堵称“万仞宫墙”庄重稳健的影壁所隔,由于数百年来凉州一直未出状元,所以开正门之事也就搁置至今。

null

       于是我们就从偏门出来了。

null

TBC

评论
热度(1)
©蓝田日暖玉生烟 | Powered by LOFTER